Rents decline as unrest and Covid stalk market
Hong Kong saw property rents decline
by 1.7 percent year-on-year in 2019, the fifth-biggest drop in 39 surveyed
markets, according to real estate consultant, on top of warnings that further
civil unrest and Covid-19 could undermine the local residential market.
Market watchers predict that local
residential property prices will continue to fall by 10-20 percent in the next
one to two years.
Another agency expects home prices
to drop 5 percent in the next half year and investment property transaction
volumes to fall 90 percent this year.
Property agnet predicts that surging
employment rates, which were likely to continue into the near future, would
lead to property prices being suppressed after July or August. And while
purchasing power is likely to be strong once the pandemic eases, its effects
will be short-term and will likely last only three months, the agent said.
The agent also said that the
withdrawal of special stamp duty would allow property owners immediate access
to cash during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at it was unreasonable to levy
owners.
The government recorded property tax
revenues HK$933 million in total last month - including Special Stamp Duty,
Buyer's Stamp Duty and Double Stamp Duty. The figure was a 66.6 percent
month-on-month increase and the highest total since last November.
Tax revenues rose again after six
months, data from the 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 showed, with transactions rising
by 53.24 percent month-on-month to 1278 in May.
Meanwhile, Victoria Harbour
Residence in North Point, developed by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0016), sold a
369-square-foot apartment at HK$14.56 million, or HK$39,453 per sq ft to a
local buyer, the first primary transaction for the project this year.
And CK Asset (1113) said it will
upload the sales brochure of Sea to Sky in
Tseung Kwan O tomorrow, showcasing two-bedroom, three-bedroom and four-bedroom
flats ranging from 434 to 1,077 sq ft.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a
2,465-sq-ft unit at Trafalgar Court on Tai Hang Road changed hands for HK$88
million. The deal was HK$2 million less than last month's HK$90 million
transaction for a similar unit but one floor below.
(The
Standard)
元朗東頭工業區轉型商住社區
政府早年將全港7個工業區改劃成住宅及商貿發展,當中元朗東頭工業區轉型相對較快,區內現時7個住宅及商業項目陸續發展,逐步轉型成商住社區。
7項目改劃商貿住宅用途
鄰近西鐵朗屏站的東頭工業區,佔地約200萬平方呎,政府在2011年的時連同沙田小瀝源、荃灣大窩口等7個工業區改劃為商貿及綜合住宅發展等用途,相對於其餘各區重建阻力重重,東頭區內至今已經有7項住宅及商業發展,部分更已經落成,轉型進度算是相對理想。
按照現時規劃安排,在工業區東面及南面部分,包括喜業街、宏業東街及康業街規劃為「其他指定(商貿)」,而沿宏業南街、宏業西街及德業街的外圍地帶則規劃作為「住宅(戊類)」及「綜合發展區」用途,目前是重建成住宅發展。
4住宅發展供逾2000伙
在住宅發展的部分,目前區內已有4個住宅發展計劃,合共涉及約2,000伙,包括比鄰西鐵朗屏站發展項目的朗屏8號,涉912伙,由信置(00083)及嘉華國際(00173)所合作發展,已於兩年前入伙。
另外,房委會亦在宏業西街興建居屋宏富苑,而新地(00016)則在德業街發展私人屋苑映御,均已經落成,連同朗屏8號,形成1,664伙的小社區。目前星星地產(01560)亦在宏業西街21號,申請重建成1幢24層綜合商住樓宇,可建樓面約18.2萬平方呎,將提供335伙中小型單位。
至於喜業街、宏業東街等商貿地帶方面,信置在2015年前以約16.9億元投得宏業西街及康樂街交界商用地,已獲批興建1幢15層高商業大樓,涉及樓面約49.8萬平方呎。據發展商年報顯示,將會有75%樓面作為寫字樓用途,其餘25%的樓面則作為零售商舖,項目預計於2021/22財政年度取得入伙紙及滿意紙。
由資本策略(00497)與麗新發展(00488)持有的元朗宏業東街21至35號的麗新元朗中心,數年前曾申請改劃住宅發展,但去年改變原有計劃,向城規會申請重建成商廈,亦已經獲城規會批准。項目地積比率6倍,擬建一幢15層高商廈,地下至3樓為餐飲及零售商店,其餘為寫字樓,總樓面近47萬平方呎。若獲得城規會通過方案,預計新商廈重建最快於2023年落成。
(經濟日報)
大鴻輝西環舊樓批強拍
大鴻輝收購的西環德輔道西99至101號舊樓項目,獲土地審裁處批出強拍,底價3.02億,對比18年申請強拍時的估價約2.4億,增幅約25.8%。
據文件顯示,大鴻輝至少持該廈逾80%業權,地盤約2103方呎,料將重建成商廈,可建約2.5萬方呎,樓面呎價約1.2萬。
底價逾三億每呎1.2萬
該財團早年已在干諾道西及德輔道西一帶收購多個項目,先後已統一鄰近的達嘉樓、廣德大廈等業權,發展商現已集齊干諾道西92至103號所有業權,預期將會合併整列地盤重建,總地盤面積增至約2萬方呎。
另外,恒基大角嘴角祥街發展項目,新近向城規會提交新方案,申請放寬住宅部分地積比發展,伙數由獲批的636伙增至704伙,增加約68伙,幅度約11%。
恒基角祥街申增伙數
據城規會文件顯示,該項目位於角祥街25至29號,住宅部分地積比率由7.5放寬至8.55倍;非住宅部分則由1.5減至0.45倍,總地積比率維持9倍。另外,項目一梯29伙,設2部升降機,當中1房涉約70%,餘下為開放式或2房戶,另有連平台單位。
申請人指,是次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的調動,能更有效地善用非住用地積比率,以提供額外單位。該區已有不少商場及街鋪,擬議發展的商業樓面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很輕微。擬議發展符合規劃意向,亦能帶來各種的公眾增益。
(星島日報)
恒地大角咀項目申增至704伙住宅
擬打造利奧坊4期 1房開放戶估佔8成
恒地(00012)就大角咀大志工廠大廈提交新方案,總地積比率維持9倍不變,將部分商舖等非住宅樓面,撥作住宅樓面,單位數目增加11%至704伙,估計逾7成屬於1房及開放式單位。
恒地在大角咀收購舊樓打造利奧坊系列新盤,早前第3期曦岸銷情理想,發展商隨即加快規劃有機會成為第4期的角祥街項目,將會提供704伙,估計7至8成單位屬於1房或者開放式單位。
該項目位於角祥街25至29號,前身是大志工廠大廈,發展商在去年初獲批准重建成28層高商住大樓,不過發展商最新向城規會提交新方案,包括提供更多住宅樓面、減少一層商場樓面。
開則間隔曝光一梯29伙
按照新方案,總地積比率維持9倍不變,但住宅部分由原本佔7.5倍,上調至8.55倍,而非住宅部分則由1.5倍下調至0.45倍,經過調動之後,項目總住宅樓面約23萬呎,較舊方案增加14%,因此單位數目增加11%至704伙,整個建築物層數亦增加至31層。
至於非住宅則減少7成至1.2萬呎,由原本地庫1樓、地面及1樓均屬於商舖,改為只設地面一層的舖位。
發展商提交的規劃文件,亦披露項目初步開則間隔,以標準樓層計算,一梯共29伙,當中21個屬於1房或者1房連儲物房的間隔,其餘開放式及2房則各佔4間。粗略估計,1房戶型的比例有機會達到6至7成,相較曦岸的6成料有所提高,開放式比例大約佔1成左右,則較曦岸的近3成比例下降。
另外,大鴻輝在2018年就西營盤德輔道西99至101號舊樓,申請強拍統一業權。土地審裁處昨日批出強拍令,拍賣底價定為3億元,以項目可建樓面約2.5萬平方呎計算,即每呎樓面地價僅1.2萬元。
(經濟日報)
工商鋪交投跌27%至67%政治事件一周年
過去一年政治事件,引致暴力示威不斷,加上疫症來襲,工商鋪成交量全面下滑,幅度由27%至67%,屬歷來最嚴峻,差過「九七」「沙士」及「海嘯」。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6月8日,過去一年工商鋪交投錄3490宗,較去年同期(截至2019年6月8日)的5741宗,跌幅高達39%,交投固然萎縮,由於價格暴跌,導致整體金額跌幅高達74%。
寫字樓錄597宗成交
代理表示,過去一年市場變化之大,前所未見,差過「九七」「沙士」及「海嘯」,過往淡市只維持短時間,今次由反修例事件至去年底,商戶及投資者難捱,有「留下最後一啖氣」掙扎求存,不料遇上疫症,情況惡劣。
根據另一代理行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底,今年5月份僅263宗工商舖買賣,較去年5月的660宗,下跌60%。該代理行認為,未來半年都難復甦。
鋪位買賣宗數跌27%
大鴻輝興業主席梁紹鴻表現較樂觀,他說,一年之前市況昇平,大家想不到「黑天鵝」接連來襲,市場一直擔憂即使疫症完結,示威將重臨,不過,直至近期提出的「國安法」,相信能有效地應付暴力示威,令市況趨平穩。
工廈需求相對穩定
過去是不尋常的一年,投資者蔡志忠指出,政治事件引致遊客止步、商店關門、零售和酒店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年初疫症襲擊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國安法推出,中美之間紛爭不斷,後市難以預料。「過去一年變化大,一綫鋪租售價暴跌50%至60%,民生鋪跌20%至40%,鋪市成為重災區,下半年仍復甦無期。」
他又說,營商環境愈來愈差,中小企業有倒閉潮危機,下半年寫字樓才開始追跌幅,相信仍有10%至20%下調空間。只有工廈較為穩定,源於價格基數較低,網購盛行,使數據中心、貨倉以及物流等行業仍有一定需求。
科達地產主席湯君明形容,今次屬「60年一遇」世界大災劫,鋪市更屬「重中之重」的重災區,整個香港停頓,目前是「現金為王」的年代。
(星島日報)
外資租銅鑼灣利園3期呎租60
寫字樓租務以省成本為主,外資金融機構租銅鑼灣利園3期1萬呎樓面,呎租約60元,該機構原租用金鐘太古廣場,搬遷可節省租金開支。
市場消息指,銅鑼灣利園3期單位,面積約1萬平方呎,以每平方呎約60元租出。該廈於兩年前落成,為利園質素較新寫字樓,租金較去年高峰期略為下跌。
葵涌新都會廣場呎價10500
據了解,新租客為一家外國資產管理公司,該機構原租用灣仔太古廣場3期,約1.4萬平方呎樓面,市場租值約90元,是次搬遷既縮減樓面,亦可節省租金開支。
商廈買賣方面,消息指,葵涌新都會廣場2期高層01室,面積約2,045平方呎,以約2,147萬元成交,呎價約10,500元。
代理表示,觀塘駿業街43至45號創匯廣場1樓及8樓全層早前推出市場放租,兩層共提供26個工作室,單位面積約487至972平方呎不等,意向呎租由約15元起。上月已租出8個單位,最新一宗租務成交為1樓02室,面積約897平方呎,以呎租近17元獲承租,月租約1.5萬元。
(經濟日報)